此书又名《就在今生》
修習禪定,並非為了獲得別人的讚賞,而是為了促進世界和平。我們試著了解佛陀的教法,也接受信賴的老師指導,希望自己也能如佛陀般清淨無染。一旦了解這清淨原本就在自心中,我們便可鼓勵他人,與他人分享法(Dhamma)-真理。
佛陀的教法可分成戒、定、慧三部分。首先提到戒,因為它是定、慧的基礎,其重要性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,缺少戒便無法進一步修習。對在家人而言,必須受持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等五戒。遵守五戒能使人清淨,使修行有進步。
人類基本的感覺(A Basic Sense of Humanity)
戒律並非佛陀傳下來的一套規矩,也不限於佛教的教法,事實上,戒來自人類的基本感覺。例如,假設我們有股突發的怒氣,很想傷害別人,但如果易地而處,並深思原本想做的事,便會回答:「不!不要這樣對待我,那是多麼殘忍又不合理!」假如我們對要做的事有這種感覺,那麼,可以確信這是有害的。如此看來,道德可視為我們與他人相同感覺的顯現。當我們了解被傷害、不受呵護與照顧的感覺,就會避免傷害別人,也會說實話,避免惡口、妄語或毀謗。由於戒除憤怒的言行,不善心就不再生起,或慢慢減弱,並降低出現的頻率。當然,憤怒並非我們傷害別人唯一的原因。貪欲也會讓人以非法或不道德的方式侵佔他人的東西;或者,性欲也會讓人去追求別人的伴侶。同樣的,如果我們想到這樣做會傷害他人,就會避免屈服於淫欲。
即使是微量的酒精,也會讓我們變得不敏感,容易被粗重的貪或瞋所支配,有些人為毒品或酒精辯護,說它們是無害的。相反的,它們非常危險,甚至會使善良的人失智,就如罪犯的幫兇一般,酒精開啟了眾多問題之門,從語無倫次到爆發狂怒,終至害人害己。每個酗酒者都讓人無法預測,因此,戒酒是保護其他戒行的方法。對那些想進一步持戒的人而言,還有在家的八戒與十戒、出家尼眾的十戒,以及比丘的二百二十七條戒。